聚焦专业之势 赋能护理未来——2025年母婴护理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省市继续教育项目在南通举行
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妇产科快速康复与危急重症护理新进展学习班”、“生育友好背景下妇产科护理的学科建设和实践能力发展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及“助产临床实践新进展与分娩镇痛管理培训班”在南通市妇幼保健院举行。本次会议由南通市妇幼保健院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联合举办,以“聚专业之势,赋护理未来”为主题,汇聚了省内外众多护理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

开幕式:共启新程,擘画母婴护理高质量发展蓝图
10月25日上午,会议在南通市妇幼保健院行政楼6楼会议室开幕。院蒋银华党委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联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整合优势资源,既是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的大胆尝试,更是深化区域技术协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的战略举措。他强调,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处在关键转折期,妇产科护理作为围产医学体系的重要支撑,其服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福祉。本次学习班聚焦“快速康复”“危急重症护理”“生育友好”及“分娩镇痛”等前沿主题,正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顺应时代发展的具体行动,旨在共同探索低生育背景下产房救治与服务新模式。
蒋书记特别介绍了南通市妇幼保健院作为全市妇幼健康事业“排头兵”取得的显著成效,包括3个国家级首批特色专科、1个江苏省卫生创新团队,以及生殖医学、产科、新生儿科等重点专科技术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的突出成绩。他还分享了医院作为国家卫健委首批分娩镇痛试点医院的成果,2024年无痛分娩率已达74.62%,新建的2600㎡产房为开展高水平临床实训提供了有力保障。最后,他勉励学员以学促知、以知促行、以行促效,携手共建区域妇产科护理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江苏省护理学会理事长霍孝蓉女士随后发表了题为《聚专业之势 赋护理未来》的主旨讲话,为大会指明了专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权威云集:前沿理论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
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护理专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专题中,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护理部朱珠主任分享了《基于旅程地图优化孕产妇生育全周期分娩体验》,通过引入旅程地图这一创新工具,系统阐述了如何全面提升孕产妇的分娩体验。该院护理部周晖副主任则围绕《专科指标助推质量改善》,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精细化指标管理持续提升护理质量,为各医疗机构的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在母婴安全专题环节,江苏省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指导及质控中心主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孕产妇诊疗中心主任于红就《把控关键节点,筑牢母婴安全防线:第三产程管理》进行了权威阐述,从质控中心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第三产程管理的核心要点与风险防范策略。

中华护理学会妇科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薄海欣的专题报告《以问题为导向提高盆底康复效果》成为会议亮点。她深入剖析了当前盆底康复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系统介绍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策略与优化方案,展现了北京协和医院在妇科专科护理领域的权威地位与引领作用。

融智创新:学术引领与专科建设的双轮驱动
26日的议程更侧重于专科护理内涵的深化与科研创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护理部顾春怡副主任在《生育友好视角下孕期体重管理健康促进研究与实践》报告中,从生育友好的政策高度出发,结合丰富的临床研究数据,系统介绍了孕期体重管理的创新模式与实践成果,为促进母婴健康提供了重要参考。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溧水分院李国宏副院长、南通大学张凤副院长等专家,分别就护理疑难病例讨论、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等议题分享了前沿见解。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封海霞、王晓燕、贺丽君等多位护理部负责人则围绕中西医协同、孕产妇情绪管理及不良事件分析等主题进行了交流。
会议在南通市妇幼保健院辛丹丹、夏月榕、黄甜甜三位助产士带来的《正常分娩接产情景演练》中圆满落幕,生动展示了规范、专业的助产服务流程。
继教新篇:院校联动共筑高质量发展基石
本次研讨会暨继续教育项目取得圆满成功,充分彰显了南通市妇幼保健院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深度合作的丰硕成果。大会内容翔实,议题覆盖广泛,从危急重症救治到人文关怀体验,从技术规范解读到质量管理创新,朱珠主任的服务体验优化、周晖副主任的质量管理创新、于红主任的危急重症救治质控以及顾春怡副主任的健康促进研究,共同构成了会议的核心内容。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派出了包括产科、急诊、护理管理、新生儿科、ICU等多学科的强大专家阵容,围绕快速康复、危急重症、质量管理等主题贡献了系统的“中大智慧”,成为本次继教班的重要知识源泉。特别是薄海欣副主任等国内顶尖专家的权威分享,极大地提升了会议的学术水平。此次合作不仅为与会者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更通过院校联动、资源共享,为构建区域妇产科护理高质量发展共同体注入了强劲动力,有力践行了“赋能护理未来”的会议主题。展望未来,两院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母婴护理事业不断迈向新高度。(供稿:科研教育科)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