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详细

小儿流涎的中医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21-10-11 10:30 本文来源: 网站管理员

1.中医理论

小儿流涎,为儿科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有生理性流涎和病理性流涎,生理性流涎随婴儿成长可自愈,病理性流涎多为母乳喂养时间过长、腮腺损伤、口腔炎和神经系统疾患所致。中医称之为“滞颐”,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究其发病缘由,与脾肾关系密切,“脾在液为涎”,涎液分泌急剧增多,脾不能收摄,而发生口角涎液自出。“肾在液为唾”,肾之精气不足,温煦、蒸化、摄纳、封藏失常,则可出现多唾久唾或少唾无唾等唾液泌泄失常之病证,多唾,久唾属肾阳虚衰,无力气化肾液。

2.食疗及养护

临床上小儿流涎常见证型包括脾肾两虚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以下分别介绍其主要临床表现,并提出相应的基本食疗养护及穴位按摩的治疗方法,供家长参考。

脾肾两虚型儿童常表现为涎唾多而质稀冷,多伴有食少、腹泻、畏寒肢冷、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舌淡、脉弱。饮食上可食用酸涩的水果如石榴、柚子、苹果,及补脾肾作用的食物如韭菜、鸡肉、山药、莲子、栗子、芡实、银杏、粳米等。平时应注意保暖,不可多喂、强喂,少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可配合穴位按摩,补法揉大都穴、太白穴、涌泉穴、复溜、太溪穴、阴谷穴。

脾胃湿热型儿童常表现为涎唾多而口黏腻、气味重、伴有脘痞、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湿热症状。饮食上可适当食用寒凉的水果如猕猴桃、梨、香蕉、西瓜,多食具有清胃热或除湿热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藕、豆腐、白萝卜、荸荠、薏苡仁、苦瓜、丝瓜、黄豆、陈粟米、茭白,牛乳等。少吃甜食粘食,零食饮料,油炸炙烤,助湿生热的食物。配合穴位按摩,可泻法揉三焦俞、上巨虚、下巨虚、中脘穴。

脾胃虚寒型儿童常表现为涎唾量多,质地比较清稀而寒冷,咽下去则胃中冷痛不适,因此该类儿童常有腹痛或时有哭闹。可多食用温补脾胃的食物,如樱桃、南瓜、白扁豆、桂花、地瓜、牛肉、鳝鱼、羊肉、糯米等。忌食生食及从冰箱里直接拿出来的冷食。另饮食调味中的生姜、肉桂、胡椒、香菜、葱、蒜等均属于辛温或辛热类,可在一些寒凉属性的食物中加入调味以纠正其偏性,使之适合食用。穴位中可选取大都穴、太白穴、足三里、中脘穴灸法治疗。

另耳穴埋豆或耳针于脾、肾、口、胃、内分泌也对流涎有帮助。3.病案分享

中医药治疗小儿流涎疗效明确,能从根本上治愈本病,且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应用较广。笔者随机选取了在临床上遇到的1例脾肾阳虚型滞颐,治以温补脾肾,摄津止唾。效果明显,以下为病案分享:

首次就诊07月21日,中医儿科门诊,患儿王**,男,3岁

主要症状和体征:患儿反复流涎2年,睡觉时口微张,白天或醒后流涎明显,挑食,时有口气,精神灵活,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方法:灸涌泉+推拿补脾经,揉按脾腧、捏脊

黄芪10g,麸炒白术10g,茯苓10g,熟地黄10g,陈皮6g,金樱子10g,酒萸肉10g,醋五味子6g,乌梅10g,龙骨30g,炙甘草3g

1付药分1.5天口服,共5付,可服用1周

第二次就诊:08月12日,复诊

患儿流涎明显好转

坚持治疗:灸涌泉

黄芪10g,麸炒白术10g,茯苓10g,广藿香10g,盐补骨脂10g,荷叶10g,龙骨30g,酒萸肉6g,金樱子10g,陈皮6g,炙甘草3g

5付,服法同前。

患儿经2个疗程治疗后,目前流涎已治愈。

 

 

 

 

 

中医儿科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中医儿科门诊地点:门急诊一楼儿科门诊5号诊室

中医儿科咨询电话:5900800259008033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小儿流涎的中医治疗方法
网站纠错